減重心理學
作者:鄧惠文
我應邀到衛生所的減重班演講,護理長告訴我,排定的時間是上午十點到十一點。當天我準時到達,只見教室裡熱鬧非凡,幾十位學員嘴巴都動啊動的,忙著吃點心,我以為她們耐不住節食的辛苦,趁下課時間犯規偷吃,仔細一看,所有人吃的竟然都是一樣的東西,一種麵包狀的食品,原來這是營養師為她們統一規劃的代餐。
不過,上午十點,這算是什麼餐啊?
我隨口問身旁的一位:「現在才吃早餐啊?」她說:「唔…早上吃過了,這個是她們發的點心。」咦?我以為減重班應該對攝食量斤斤計較,她竟然吃了兩次早餐!我問:「妳覺得餓嗎?」她笑笑說:「其實也不會,反正發下來就吃啊,大家一起吃嘛。」
我把疑問放在心裡,面帶微笑地走上講台,她們也對我報以微笑。演講時間已經到了,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顯露出焦急的樣子,大家還是快樂地吃著點心。沒吃早餐的我,肚子咕嚕咕嚕,我忍不住問:「可以開始了嗎?」
幾個坐在前排的學員很開朗地說:「不用急,慢慢來!」
我說:「可是,我為大家準備了一小時的演講內容,現在已經十點十五分了?」
她們繼續嚼著麵包說:「沒關係!晚一點下課沒關係,我們都不趕時間!」
我覺得自己臉上出現三條斜線,好像沒有人理解,有關係的應該是講師的時間,而不是她們的時間吧?我真希望自己可以勇敢地說:不好意思,貴單位只付一小時的鐘點費,我不太方便(其實是不太樂意啦)待在這裡兩小時……但面對她們的活潑氣氛,我如果這樣說好像太沒有人情味了。於是,我只好忍住,耐心地等候。
我經常到處演講,卻很少遇到這種情形。我不禁好奇,這會不會是減重班的特色?常說「心廣體胖」,相較於我過去習慣的聽眾—那些分秒必爭的職場女性與菁英族群,減重班的成員是不是比較隨性、不拘小節呢?所以「發了點心就吃吧」,「晚一點上課就晚一點下課吧」?
又過了一會,帶領她們的營養師出現了,她吆喝著大家交出昨天的作業,好像沒發現我的存在。我只好在講台邊坐下,隨手翻看她們交上來的飲食記錄表。我立刻被其中幾張吸引住,有好幾個學員寫得一模一樣:
早餐:南部粽一個
午餐:南部粽一個
晚餐:南部粽一個
哇,一天三餐都吃粽子?!實在是我這樣的人所無法想像的事。前一天是端午節沒錯,但是,嚴格減重中的人可以這樣吃嗎?
我開始思索,如果她們都有志一同地這樣吃,表示這也是一種存在的飲食觀,但我卻覺得不可思議,其中的差異會不會就是決定胖與瘦的秘密呢?
終於開始演講了,我受託的主題是「情緒與飲食」。她們的反應非常熱烈,不但有問必答,對每一個笑話也都很捧場地反應,半節課不到,我也感染了輕鬆的氣息,愈講愈起勁,毫無保留地吐露自己的節食與塑身經驗,簡直快要手舞足蹈,真是前所未有的暢快。
台上台下有著良好的互動,我放心地提出「三餐吃粽子」的問題,想瞭解她們的心態,我得到廣泛的迴響,許多人說:「知道熱量超過啊!可是家裡粽子那麼多,吃不完怎麼辦!」「一年只有一次端午節嘛!」「今天少吃一點就好了。」最後,一位像是班長的學員豪氣干雲地說:「粽子放在那裡,大家都怕胖,總要有人犧牲,捨我其誰!」全班立刻報以熱烈的掌聲。
我看著她們可愛的臉龐,想著自己冰箱裡成堆的粽子,好像還有從去年留下來的……這都是因為,我家現在沒有任何人會犧牲自己去把粽子吃掉了!以前我們老媽一定會吃,但自從她被測出膽固醇過高之後,也不得不停止扮演食物鏈中的「清除者」角色。
像這樣的食物問題,其實只是生活中各種麻煩的一個代表,「總要有人去解決」!我想起心理學上著名的家族理論,一個有壓力的家庭在結構上會需要一個「代罪羔羊」,由這個角色的「自我犧牲」或「承擔罪名」來解決問題,維持家庭運作的平衡。
對於這些隨和的、不拘小節的學員,肥胖是不是她們在人生中或家庭中扮演犧牲者角色的一種症狀呢?
徵得她們的同意,我當場為她們做了幾個心理測驗,果然發現她們在人際關係中具有「配合別人」和「歸咎自我」的傾向。而且,在說明壓力的「外在歸因」與「內在歸因」時,我舉了幾個例子詢問她們的看法,例如:「如果妳設定三個月內要減掉五十公斤的體重,結果妳沒有達到這個目標,妳認為這是外在環境的問題,還是自己的問題?」所有學員竟然異口同聲地說:「自己的問題!」「意志力薄弱!」
我試著說出我的看法,肥胖的原因固然很多,但她們可能沒有覺察,自己個性中的隨和與善意,有時候會讓她們為了「大家方便」而擱置自己的需求。這其實不是意志力薄弱的問題,而是不習慣堅持自己的生活主張。
結束這場演講時,我們都覺得意猶未盡。她們希望我下次再來深談自信與飲食的關連,而我,突然對自己一向驕傲的準確體重控制有了另一種觀點。
其實沒什麼好自負的,我們只是比較堅持自我而已吧。
引用自KKBOXhttp://www.kkbox.com.tw/funky/106/106_0_1829_0_0_0.html
留言列表